重新发现丹灶

8月18日,南海连续举行三场项目签约、竣工及进驻活动,一批“两高四新”产业项目布局南海,为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自2018年提出“两高四新”概念以来,历经2年多努力,南海“两高四新”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

回顾南海“两高四新”产业发展历程,丹灶镇的“逆袭”尤其让人惊喜。以智能安全产业、氢能两大新兴产业为抓手,近年来丹灶迅速集聚了一批优质产业项目。

今年在疫情的影响下,丹灶招商引资捷报频传,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位于南海西部的小镇正在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

就在南海举行系列签约活动前一天,广东济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济平新能源”)签约落户丹灶镇中岩泰科(氢能)汽车部件产业园。作为国内第一家批量生产氢燃料电池催化剂的企业,济平新能源进一步完善了丹灶氢能产业链。

5月17日,由佛山中科云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中科云图”)自主研发的无人机自驾系统项目在丹灶镇联东U谷将实现量产,成为佛山市首个研发生产类院士法人项目。

5月19日,南海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丹灶举行,仙湖氢谷十大项目与佛山仙湖实验室工程建设启动,翻开了佛山氢能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目前,丹灶已有中科云图5G无人机自驾系统制造项目、北理工智能医用冷箱制造项目、佛山市仙湖实验室项目、广东省科学院院士成果转化中心仙湖基地项目、先进金属基复合材料应用及产业化项目等5个院士项目进驻,共计7位院士参与其中。

数据不会说谎。丹灶对于高端人才团队的吸引力正不断增强。今年以来,南海区蓝海人才计划共立项34个,丹灶占了10个,占比达到29%,这在十年前是难以想象的。

珠江水系奔腾千里,西江和北江在三水思贤滘交汇。丹灶在思贤滘之下,激荡的河水经过几公里的流淌之后逐渐趋平缓,上浮的泥沙亦逐渐沉积澄澈,滋养了丹灶广阔的沃土良田,丹灶也成为西江、北江汇流的最先受益地。渔耕有肥沃的土地,商业有发达的水路,让丹灶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谚语云:“河流交汇处,必有奇迹”。丹灶的奇迹发生在仙湖发源的一条水道边上。这条蜿蜒只有约8公里的水道,却是一条历史长河,孕育出方献夫、康有为、杜维明、陈澹浦等历史名人,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忠义精神、工匠精神、爱国情怀等各种精神文化激荡。

“一灯照隅,万灯照国”。在中国近代创新史上,丹灶人康有为和陈澹浦,均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一个通过维新变法,开办中国大学教育,他对中国影响深远;一个因为技术创新,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萌芽。小小水道,可谓是一条岭南文脉,深藏着激荡的历史,闪耀着文明的光辉。

如今走进丹灶,不少地方依然能够找到数百年来此地商贸繁华、人才辈出的佐证。在金沙的罗行墟,以往是西江、北江沿岸的四会、怀集、广宁等地客商的聚脚点,一直繁荣至今,墟上保存有卖米街、竹器街、绸缎街、豆腐街等,每个街口都有炮楼镇守;在沙水村,保留有颇为壮观的“麻石碑林”,镌刻着考取功名的乡贤事迹;上林村有着百年历史的“樵岭南来第一门”;西城村拥有着连片精美的镬耳屋建筑……

近几十年,随着陆路的发展,水运的式微,被西、北两江围绕的丹灶优势不再,发展速度逐渐跟不上南海东部靠近广州的镇街。

从历史看,交通方式的改变与丹灶的发展紧密交织在一起。进入轨道交通时代,丹灶的区域价值正被重塑。

今年7月底,国家发改委批复了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进一步明确佛山西站为广州铁路客运枢纽“五主三辅”的主站之一,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

大湾区城际铁路网络的建设将大大提升区域城市之间的联系,促进各类资源要素的流动。丹灶位于佛山西站和广州南站、白云机场和珠三角干线机场等交通枢纽重要节点,成为轨道交通红利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把握湾区机遇,在今年的党代会报告中,丹灶提出要立大志,勇敢对标国际一流湾区和国内一流都市圈,对标东京湾区的神奈川县、京津冀都市圈的北京西六环、长三角都市圈的上海杨浦区,做粤港澳大湾区的制造业创新高地、城乡融合发展的客厅。

丹灶的底气来自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十年如一的坚持,让丹灶在“两高四新”产业的发展上走在全区前列。

和珠三角很多专业镇一样,本世纪初丹灶也经历了一轮产业“腾笼换鸟”,关停了一批高污染、高耗能的低端产业,为城市转型和产业发展腾出空间。但丹灶保持了战略定力,并没有急于引入新的替代产业,而是立足自身实际对产业定位进行重新梳理,逐渐确立了以氢能和智能安全产业作为两大发展方向。

2015年丹灶率先对接深圳安防产业协会企业,以联东U谷为安全产业发展载体,打造大湾区智能安全产业园,积极引进优质安防企业。

2018年,丹灶把握住机遇,全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南海)智能安全产业园建设,一举成为首个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单位。

连片优质载体为安全产业项目快速发展提供集研发、成果转化、中试、生产、商务、展示为一体的发展空间,先后吸引安全产业联盟、佛山市南海区安全产业协会等产业组织进驻。

丹灶氢能产业的发展则要更早一些。从2009年引进广东广顺新能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丹灶就确立了氢能产业发展方向,规划建设面积48平方公里的“仙湖氢谷”,按“一湖一城三园区”的空间布局,打造集氢能技术研发、智能制造、展示交流、创新服务于一体的氢能源科技中心。

十年磨一剑,机会总是眷顾有恒心的人。10多年间,一批氢能行业龙头企业相继落户,丹灶逐步形成涵盖从加氢设备研制、加氢,到氢燃料电池、核心部件、动力总成、氢燃料电池汽车生产等氢能产业链,在构筑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体系和氢能源汽车商业化运营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城市因为产业有了活力,环境因为产业有了价值,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才,就会带来什么样的产业;而人才的聚集,也进一步吸引资源的聚集,形成良性循环。

方向既定,剩下的就是顺势而为。为了顺应产业和人才需求,丹灶正致力导入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补上城市发展短板。

在教育方面,总投资约15亿元的南海中学实验学校项目正在快速推进,以南海中学为品牌带动,拟建由南海区教育局直接管理的12年一贯制区直公办学校,将于明年9月招生,改变丹灶缺乏高中教学资源的局面,大幅提升丹灶教育品质。

在医疗配套方面,丹灶距离将于今年建成投用的南海区人民医院新院区仅10来分钟车程,片区居民将能便捷地享受到全区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在交通领域,广佛新干线及西延复合通道工程、季华路西延线工程、南海中线公路工程等正在加快建设,三条快速路都将接通丹灶,加上早已建成通车的桂丹路,将重塑丹灶镇对外连接路网新格局,20分钟即可到达广州内环。

此外,把握南海创建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机遇,丹灶镇正大力推进一岛两湖十里片区建设,通过对“有为水道”“翰林水道”两大水道展开规划设计,将城西片区建成“仙湖氢谷+有为水道”,大金片区建成“智能安全产业园+翰林水道”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全面提升人居环境。

一百多年前,康有为从丹灶走向全国,为丹灶留下了敢为人先、“天下为公、学以致用”的精神。

一百多年后,丹灶镇以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为契机,将水道命名为“有为水道”,全面挖掘其文化底蕴,并以此为依托展开城乡建设,在新形势中谱写新的“有为故事”,实现高质量发展。

丹灶文化注重传承,但并非固守不变,而是具有显著的创新特质,能够洞察先机、引领风潮。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