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不可说|拍摄过“漫威”的这位华裔导演,拍出了21年“奥斯卡”的最佳影片?
在去年的第7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赵婷导演凭借《无依之地》拿下了主竞赛单元金狮奖最佳影片。随着2021年奥斯卡的临近,《无依之地》愈发成为了角逐大奖的种子选手,包括在最近被称为奥斯卡风向标的哥谭独立电影奖上,本片又拿下了最佳影片的殊荣,今天就让我们来好好聊聊这部颁奖季的大热门影片《无依之地》。
本片的导演是华裔女导演赵婷,她在本片同时还兼任编剧和剪辑,赵婷导演曾凭借处女座《哥哥教我的歌》入围了第68届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18年由赵婷导演指导的《骑士》再次入围了第7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并拿下了导演双周最佳电影奖。
本片的剧本是根据美国作家杰西卡.布鲁德的同名非虚构小说改编而成,原著小说并没有电影当中的弗恩一角,而是以作者的第一人称去记录和观察生活在房车中的形形的“房车流浪者”的生活。本片的故事讲述了在经济大萧条中失去工作和家园的生活在房车上的弗恩,一边工作,一边旅游,并在与各式各样的人相遇的过程中治愈自己的故事。
2.导演在借由弗恩的视点去构建视听上的“主观性”时,一方面是为了交待情节上的必要信息,另一方面是想让观众更多的看到角色的反应,让观众更加感同身受
3.在整体视听的呈现上,导演一直在着力呈现一种“困”的观感,全片第一个镜头是弗恩拉开仓库的卷帘门,里面堆满了丈夫和她共同使用过的家具,摄影机是从仓库内向外拍的,这给观众一种很强烈的弗恩深陷于过去,无法摆脱的感觉
4.前半段在弗恩的生活中,导演在景深镜头的使用上有意去把角色和背景的距离拉开,每次跟拍弗恩时,她都很少停留在哪个地方,而是一直在行走,只有在房车上才会有短暂的停顿
5.导演做得很好的一点就是没有试图用蒙太奇去闪回弗恩过去的故事,而是始终聚焦在她的当下和旅途
6.导演着力在呈现角色和环境的关系,远景镜头中角色置于其中会强化一种孤独感
7.导演克制的镜头使用没有过多去展现角色的情绪,而是始终让角色和观众保持一种微妙的距离,这是本片颇为巧妙的
10.选择游牧生活的人并是靠着积蓄上路的,如果想要维持在路上,他们必须要去亚马逊工作,是一种现实被迫的生存选择
11.所谓的片中的轮回有比较强的现实依据,角色为了生存不得不去继续这种轮回
12.08年经济危机之前,选择游牧生活中的部分人其实都属于中产,经济危机后大部分人事业,生存压力巨大,只得选择在路上的生活,远离资本社会
13.戒指于弗恩是一份执念,就和被戴夫不小心摔碎的弗恩和丈夫曾经使用过的碗又被弗恩用胶水粘上一样,这是她选择寄托自己思念的载体
14.轮回多少有点宿命感,但片中弗恩其实一直在对抗这种所谓的宿命,她不愿意融入到任何的集体当中,她试图在旅程中寻找答案
15.我们无法改变物理上的时间,但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状态,去改变心理上的时间,也许未来弗恩依然会选择重复这样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但其实在她与过去和解后,她会过渡到一个新的人生阶段,这会让她对生命有新的体悟和感受
16.物质上的匮乏相对而言是可以找到对策的,但精神上的孤独是相对难对付的
罗曼线.本片反映了整个世界包括中国的社会结构潜在的转变,以及在这种转变之下,人被迫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困境
2.在影片中他们抛弃了农耕文明带来的定居生活,而是选择以游牧的方式度过余生。对此,我认为这部影片在题材上是有很深的社会学研究价值的
4.导演在呈现游牧民不同人的面貌的同时,更多是在给观众一种讨论的空间,对于不同的群体,阶级
5.这个题材本身是很吸引人的,就如杰西卡.布鲁德的原著小说对于不同流浪中的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作者本身所体验的游牧生活,都描摹的非常细腻线.导演选择了“弗恩”这个虚构人物作为整个观众心理认同和观看整个RTR群体的一个视点,会让原本的一种单纯的田野调查和实录变得更加温存
7.《无依之地》的故事虽然发生在08年金融风暴之后,但一直到今天,其实会有更多的人选择所谓游牧的生活方式,包括在中国也是如此
8.文本内导演借弗恩的遭遇在呈现她个人如何与过去告别,文本外其实也是在借由这样一类选择游牧的人的生活,去挑战某种既定观念,这其实很符合赵婷的移民身份所携带的文化思考
12.弗恩身上既有导演对于“游牧一族”的关注,也有对于自身移民身份思考的投射
13.影片中麦克蒙德的表演非常自然,她让我们相信,她就是一个在路上的人。而且片中大部分的群演也是现实中的自己,原著里也都收录了他们每个人的故事
14.本片中对于视听语言的设计其实是相当精巧的,虽然呈现出来的状态是自然地,纪录式的
15.导演对于亚马逊工厂的呈现是颇为真实的,给人一种看《美国工厂》的感觉
17.弗恩这个虚构角色的加入真的很好的凝练起了电影的主题,虽然角色是杜撰的,但是她却投射了很多人曾经或者正在经历的情感和生活状态
18.相比有强烈戏剧冲突的故事,本片更倾向于一种记录,仿佛就是把科恩嫂扔到这个环境,摄影机没有很强的干预性
19.我们知道过去科恩嫂塑造的角色,科恩的电影中的女性角色都是极具有性格和戏剧性的,包括前两年科恩嫂在《三块广告牌》中的表演,也是在强调冲突和矛盾性,但是本片完全不同
20.影片在对于原著的呈现上给人一种片段、碎片的观感,行动线.在弗恩对于时间的概念里,并不是完整性的,就是碎片化的,导演所呈现给观众的,其实是弗恩对于时间的感受
22.导演其实关联起了原作者,导演自己以及观众,我们皆为观察者,而不是直接代入到弗恩身上
Santaku Dai线.片围绕着一个核心主题是“悼亡”,女主被困在爱人去世的阴霾,困在过去生活着的环境,她不断在和周围人告别,却始终无法真正从自己的过去中走出来
2.在罗曼看来,悼亡并不是本片的一个核心,而只是角色的一个背景故事,影片聚焦的还是“游牧一族”整体的一种群像描摹
3.虽然改编自《无依之地》的原著小说,但如果太被原著内容去桎梏,反而可能会对本片的主题理解上存在一些偏差4.对于弗恩来说,一切行为的基点都是丈夫的离世和突然的经济危机,那么对于这个角色,悼亡一定是一个很重要的母题
5.本片所呈现的,其实是弗恩对于死亡这件事,是如何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去学习和理解的6.在东方的导演当中,是枝裕和就颇为对“悼亡”的主题着迷,不是关注死亡发生的瞬间,而是死亡这件事对于生者的影响
7.本片当中,导演不断地通过“送别”这个戏剧动作来呈现弗恩如何重新理解生命和过去,在弗恩与患有绝症的斯旺基,好友琳达以及戴夫的交集中,她先后三次与他们告别
8.弗恩不愿融入到新的共同体当中,是因为其曾经受到的创伤,不愿再重新经历一次
9.导演所呈现的,是一个非常主动,有特别强行动力的女性主人公,她在主观选择着合适自己的生活方式
10.全片有一句很重要的台词,即开场弗恩在亚马逊的同事在展示纹身的时候说她喜欢一句话,是说“家仅仅是字面意思么,还是你心有依托之物”,我觉得这是理解导演在本片中塑造家庭共同体以及弗恩这个角色的一个关键
11.如果只是字面意思的家,它指的会是一个房子,一个地方,就和弗恩迟迟不离开破败的小镇,因为这是她曾经生活过的家,因为这里有他和丈夫的共同记忆,但是不是据此她就要把自己困在这里
12.家也可以是心有依托之物,它不一定要以实体存在,而是当我们在脆弱的时候,总会有一个地方让我们可以依靠,不是因为血缘纽带而去制造一种共生关系,而是即使我们不潮汐相处,但只要我们需要家的时候,就会想起一个这样的地方
13.从《骑士》当中角色回归实体的家,到本片角色选择上路,将家内化为心有依托之物,是导演对于家庭的一种新的理解和感悟
14.弗恩的选择是离开,选择了在路上,不是去把自己的全部物质和精神寄托于一个共同体之上,而是要寻找能够创造自己的价值和意义的居所
15.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房车还是房子都不重要了,因为重要的在于我们选择哪种价值去信仰,去追求,某种同一价值去规范我们该如何生活,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生活。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阅读 ()